官方微信
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科普 > 内容

【学会健康】不止是手抖:全面解析帕金森病

image.png

亲爱的朋友家人健康关注者:
您是否留意过自己或身边人的“小异常”?
是端杯时的“不由自主颤抖”,
还是行走时的“步伐失控”?
是写字逐渐变小的“神秘变化”,
是辗转难眠的“深夜挣扎”?

 

4月11日——世界帕金森病日
让我们共同关注“不止手抖”的帕金森病,
为家人与自己多添一份关怀,多一份行动!

帕金森病运动非运动症状,不容忽视!

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。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%-2%,且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。作为继肿瘤、心脑血管病后的“中老年第三大健康威胁”,我国帕金森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将达494万,占全球半数。值得注意的是,约10%患者为“青少年型帕金森病”,病程长、致残率高,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,并带来沉重的家庭与社会负担。

1.运动症状

image.png 

01运动迟缓手指精细动作困难(如系鞋带、持筷),字迹逐渐变小(“写字过小征”)面部肌肉僵硬(“面具脸”),唾液吞咽减少导致流涎。

02静止性震颤早期表现为静止性震颤,多从一侧上肢的远端(手指)开始,常为规律性的手指屈曲和拇指对掌动作,呈“搓丸样动作”。

03肌强直受累肢体运动缓慢,在关节做被动运动时,有均匀的阻力,呈“铅管样强直”;若合并有震颤时,出现断续停顿的“齿轮样强直”。

04:姿势平衡障碍步态障碍早期表现为下肢拖曳,逐渐发展为起步困难,想迈步但迈不开,双足似粘在地面上一般,一旦迈开后即可行走,一停步会再次出现起步困难,称为“冻结步态”。或迈开步后,即以极小步伐(小碎步)向前冲去,越走越快,不能及时转弯或停步,称为“慌张步态”。

2.非运动症状

image.png 

01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顽固性便秘、尿频、排尿不畅、尿失禁;体位性低血压;汗液分泌增多或减少;头面部皮脂分泌增多呈“油脂面容”,伴有脂溢性皮炎倾向。

image.png 

02精神障碍多数表现为抑郁,常伴有焦虑、淡漠、疲劳。

image.png 

03睡眠障碍:可有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、失眠、白天过度嗜睡等。

image.png 

04嗅觉障碍:约九成帕金森病患者有嗅觉下降的症状,有些甚至出现嗅觉丧失,闻不出食物的香味或者变质。

 

image.png 

 

如何治疗帕金森呢?

帕金森病病因不明,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全程管理,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、手术治疗、物理治疗等。

药物治疗需依据病情个体化,选择抗帕金森病药物,用药剂量应以产生满意疗效的最小剂量为宜,必要时根据病情缓慢增加剂量。随意减量或停药可能造成症状加重,甚至出现恶性撤药综合征,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。同样地,自行加量也是不可以的,有很多帕金森病患者为了能够达到最佳状态,自行加大服用剂量,便会导致异动症等并发症过早出现。一旦出现异动症,临床治疗很棘手,所以帕金森患者要科学规范地用药,每次药物调整一定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。

image.png 

手术方法主要有两种:神经核毁损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,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症状。若药物治疗出现运动波动症和异动症,可考虑手术治疗,如植入脑起搏器。“脑起搏器”治疗通过电刺激调控神经核团电活动,从而达到减轻和控制震颤、僵直等症状的目的。该方法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、肌肉僵直、运动迟缓等症状,震颤的症状在术中即刻见效。

无创神经调控治疗,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技术,其通过磁场诱导周围介质产生电流而兴奋神经组织,并由此调节神经活动。重复经颅磁刺激(rTMS)利用线圈中的时变电流,产生与其相垂直的磁场,该磁场通过头皮、颅骨,作用于脑部神经元,感生电场在导电介质中产生电流,造成神经元去极化,引起神经网络激活、神经递质释放、代谢改变及基因表达,从而产生生理效应。有效缓解患者肌肉僵直、步态障碍、运动迟缓等运动症状以及睡眠障碍、便秘、情绪低落等非运动症状。

对于帕金森患者的居家康复方面,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平时要适当运动,可以缓解肌肉的压力,增加肌肉的弹性和活性,还有助于保持良好心情,促进夜间睡眠,例如跳舞、下棋、打太极拳等。饮食要清淡,多吃水果增加肠蠕动,促进消化。注意进餐和服药间隔,通常服用左旋多巴需空腹服用,以便药物能更好地吸收。对于中晚期患者,在家庭护理上要防范患者摔倒、误吸等;另外,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抑郁症状,应多加开导、鼓励。

image.png 

文末划重点!

症状识别:帕金森病典型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、肌肉僵硬、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,早期发现可延缓病情进展。

科学管理:结合药物治疗(如左旋多巴)、物理治疗(如经颅磁刺激合理锻炼和健康饮食(高纤维、低蛋白分餐),改善生活质量。

社会支持:加入帕金森病友社群,或联系专业机构获取心理支持与康复资源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供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 胡盼盼

审核:安徽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 孙中武

 

 

(本期编校:李松、张美婷)


Copyright © 2008-2023 ahyxh.org.cn 主办单位: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| 安徽省医学会 版权所有 地址:合肥市庐阳区三孝口街道龚湾路15号 电话:0551-62828670 邮编:230000 皖ICP备09013757号-3 皖公网安备34010302001917号 请使用最新谷歌、360、火狐等主流浏览器访问本站,不支持IE10及以下 技术支持:安徽人口健康
微信公众号